藏在肠子里的“定时炸弹”——肠息肉,90%的结直肠癌由它所致!
什么是肠息肉?
我们通常所说的肠息肉指的就是大肠息肉,或结肠息肉、直肠息肉。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,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,肠息肉就是长在肠子里头的小肉疙瘩,它是由生活、环境、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出现的。肠息肉大小不、形态各异,有圆形的,有椭圆形的,还有不规则形的,有的有蒂,有的无蒂,有的单发,有的多发,有的只是绿豆大小,甚至小到米粒样,有的大如草莓,甚至更大。


(结肠息肉)
结肠息肉属于肠道常见病、多发病,近年来所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,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不断上升。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工厂,肠道就是负责营养回收和垃圾排放的车间。根据长期数据观察,肠道息肉发病率在40%左右,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,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。发生原因不甚明了,多出现在中年以后,50岁以后的人群大约有25~80%的发生率。尽管它是一种良性疾病,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。
长了肠息肉会有什么不舒服?
绝大多数的肠息肉肠息肉是没有任何症状的,它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发育生长,往往在长大、癌变后才会出现,所以医生们称之为“隐匿的杀手”。很多时候,长了肠息肉并不会引起什么特别不舒服,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。只有当息肉比较大时,才可能出现腹部隐痛、大便次数增多、大便不成形、腹泻、大便带血、黏液血便等比较明显的症状,这时结肠息肉很可能已经是肿瘤性息肉,甚至已演变为肠癌了。
怎样能发现肠息肉?
因为大部分肠息肉是没有任何症状的,所以,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只能靠结肠镜检查,很多人会担心做肠镜很痛。其实,可以选择无痛肠镜检查项目,经麻醉医师、内镜医师评估后打上麻药,睡上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肠镜检查了。研究表明,定期肠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肠道息肉,及时内镜下切除息肉,就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
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肠镜?
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和专家们研究,最新的指南推荐成年人应该从45岁以后开始接受肠镜检查,如能够提前到40岁做那更好。如果首次检查没有问题,则5-10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。
如果属于高危人群,则强烈建议从40岁开始定期做肠镜筛查,高危人群主要包括:
1、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(父母、子女、同父母的兄弟姐妹);
2、粪便潜血试验阳性;
3、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;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;
4、本人有癌症史;
5、近期有排便习惯改变;
6、符合以下任意2项:慢性腹泻、慢性便秘、粘液血便、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、糖尿病、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。
哪些肠息肉更容易癌变?
按照病理分型,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两种类型。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等,通常不会变成癌。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管状绒毛状腺瘤、锯齿状腺瘤/息肉等,属于癌前病变,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。
(结肠管状腺瘤)
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怎么办?
一个字,“切”;三个字,“切”+“复查”。
肠息肉,尤其是腺瘤性息肉,就是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,理论上,只要有足够的时间,它100%会癌变,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,早晚会酿成大祸。所以针对肠息肉,一定遵循“三早原则”即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及早摘除,将息肉扼杀在摇篮中。
为什么要切掉肠息肉呢?怎么切呢?
因为90%左右的结直肠癌都是肠息肉演变而来的。听到这句话是不是令您瑟瑟发抖?也不用过于紧张!其实一个肠息肉发展到肠癌,是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。所以,消化内科医师强调的是,发现肠息肉一定要引起您的高度重视,但不必高度紧张。
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,约80%~95%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,一般经历这个过程:正常粘膜➨增生➨腺瘤形成➨腺瘤癌变➨原位癌➨浸润、转移。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,5-10年演变为癌症,后浸润、转移。这个过程是迟滞和漫长的,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,以绝后患。
我们对待肠息肉的一贯做法就是“切无赦”。绝大部分的肠息肉是可以在肠镜下进行切除的,冷/热活检钳除、氩离子凝固(APC)、圈套器电凝电切、内镜下黏膜切除(EMR)等“十八般武艺”供消化内镜医师选用。
(结肠息肉钳除术)
(结肠息肉圈套器切除术)
结肠息肉粘膜切除术(EMR)
为什么切掉肠息肉后还要定期复查肠镜呢?
肠息肉被切除后还可能再长出来,可谓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所以得定期复查肠镜。还有一些肠息肉很喜欢“捉迷藏”,躲在肠子皱褶、拐弯的地方,加上部分人肠道清洁不是很好,肠镜检查时肠子里还有一些粪便残留,一次肠镜检查不一定能把全部息肉一网打尽,所以得定期复查肠镜。
应多久复查一次结肠镜?
一般情况下,肠息肉切除术后1-3年需复查肠镜。特殊情况如息肉很大或者病理检查后考虑息肉是管状绒毛状腺瘤、上皮内瘤变,甚至早期肠癌,那复查时间的间隔就需要缩短。

“切”+“复查”之外,还能做什么?
上医治未病,对付肠息肉,我们要更加重视预防:
首先,病从口入,治病先忌口,包括几个要点。第一,要增加膳食纤维、全谷物、乳制品和蔬菜瓜果的摄入;第二,要减少红肉、加工肉的摄入,香肠、腊肉和腌制食物都尽量少碰;第三,就是戒烟戒酒。
其次,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,强身健体,要控制体重,因为肠息肉很喜欢体重超标、尤其腹型肥胖的人。
最后,要积极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,如炎症性肠病、糖尿病、便秘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