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聚焦‘公园城市’,增强‘四力’实践”
基层蹲点采访活动
围绕第七个主题
医疗卫生
一起去看看吧
……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大地,晶莹的露珠从草尖轻轻地滑落,东方出现了瑰丽的朝霞,在这一片盎然的生机之中,西安交大一附院长安区医院医者忙碌的一天也开始了……

早7时
门诊部各科室工作人员已整齐就位,经过前期的流程测试和培训,工作人员接待患者就诊,井然有序。


早8时
护士正在查房,一面写有“医术精湛 护理周到”的锦旗“突然降临”康复医学科,患者何某专程来感谢为他实施“射频消融术”的医师,让他摆脱了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。而此时,一位老人在家属搀扶下也送来了锦旗,老人见到治疗师很是激动,“感谢你20多天里放弃假期、发着高烧还坚持陪我做康复训练,让我重新站了起来”。


早10时
检验中心师格宁在窗口采血。这时,来了母女三人,母亲好像落了东西,匆忙带着姐姐走了。接过妹妹的申请单和采血管,核对无误后准备采血,但过程并不顺利,妹妹一会大喊一会来回的抽动手臂,即便师格宁一直轻声细语安抚也无济于事,几次尝试后师格宁开始紧张,告诉妹妹不然换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阿姨。“不要不要,我就要你采”小姑娘的话语突然感动了师格宁:“我何德何能,得你如此信任。”克服了紧张情绪,顺利一针见血。这时,妈妈带着姐姐回来了,姐姐也同样不配合。事后,从妈妈那才得知两姐妹有智力残疾。那一刻,师格宁感慨万千,无论遇到的患者是谁,只要及时调整自己,时刻保持微笑,和患者建立信任,就一定能融洽医患关系,得到患者的信赖。


早11时
“患者45岁,我建议她切除子宫……”“好的,我看到了,效果很好很清晰,出血量也少,一定要和家属沟通好……”
六楼会议室,书记、院长赵新汉通过新引进的全数字化手术示教系统,现场连线指导首例使用该系统进行妇产科子宫肌瘤摘除手术。这项技术将实现远程观摩会诊,全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,更好服务患者。


晌午13时
休息时间,笔者见到了从B超室已经转诊别科室的朱瑞娟,说起刚到B超室那会至今还感慨不已:“B超室有一个小眼睛老师,我们都叫她“女魔头”,刚来那会我业务不熟,学着打报告,由于粗心犯了很多错,每次“女魔头”都是披头盖脸一顿斥责,弄的我灵魂好几次出窍,心里不知哭了多少回。现在想想还不是因为她对工作的较真,对病人的负责,以后无论走向哪个岗位,我都要将她这种精神发扬光大。


下午3时
在合疗报销窗口,北里王的村民王昆拿着一沓崭新的人民币正在清点,“给奶奶办出院手续,也就十多分钟就办完了,很快捷,医院收费合理,花了2800,合疗报了1800,自己只掏了1000元。”王昆很是高兴。在病房,笔者见到了王昆的奶奶杨芳芹老人,虽然白发苍苍,但精神矍铄,“这儿环境真好,夏天不热,有中央空调,还能洗澡,比起老院区简直好多了”,老人乐呵呵地说,“虽然新医院离家更远了,但每次生病还是来这里治疗,就认准了这家医院。”
下午5时
急诊科护士刚为一位患者做完处置就听见大厅传来阵阵的呼救声:“大夫大夫,快,快救救我母亲吧!”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抱着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,老人双目紧闭,呼吸急促,颜面和口唇呈樱桃红色,裤子已经尿湿,一股腥臭扑鼻而来。


“我母亲她她好像中煤毒了”。不好,老人的口唇开始泛青,脸色也变得青紫。“快!一定是被食物呛住了”护士长立即将老人的头偏向一侧,左手掰开下颌,右手伸入老人的嘴里,粘稠的痰液饭菜残渣被一点点的从嘴里掏了出来。又一阵呛咳,饭菜残渣从老人的口腔鼻腔涌了出来,伴随着一股腐败食物酸臭味,呕吐物已溅在他们的脸上衣服上鞋上。可无人顾及这些,似乎它根本不曾发生......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,老人的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,意识状态明显好转,老人微微的睁开双眼,看着大家虽然什么都没说,但眼角滑下了一滴泪......家属看着好转的母亲已热泪盈眶,用颤抖的手扯着衣袖轻轻的擦拭着李婵的脸:“姑娘,瞧这饭渣都干在脸上了,真是过意不去呀!”大家都会心的笑了,谁也不知道她们心里的那份欣慰和自豪是无与伦比的。


晚上7时
无影灯亮起,西安交大一附院长安区医院骨外科主任韩学哲、副主任边卫国带领医务人员,对患者彭某实施膝关节骨肿瘤手术,运用3D打印技术,为膝关节植入定制补块以填充骨缺损。这也是该院首例3D打印技术修复骨肿瘤患者膝关节。此时,神经外科手术室,交大一附院专家何百祥主刀,历时8小时,为患脑膜瘤的老人成功实施了幕上开颅肿瘤切除术+颅内减压术,成功完成首例幕上开颅肿瘤切除术,填补了医院神经外科在颅内占位病变手术的空白。



交大一附院托管区医院以来,已成功开展了食道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、肺癌、膀胱癌根治术,PICC术及静脉输液港植入术、超声引导下肾脏占位穿刺、髋关节置换术等高难度手术,多项技术填补了医院多领域技术空白,医疗水平迈上了新台阶,先后成立了肿瘤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影像中心等新的科室,不断满足老百姓就医需求。

晚上9时
交接完班,准备回家的外科护士益锐,遇见了被急救车送来的老大爷,给大夫念叨自己在家摔倒了可能骨折了。当大夫叮嘱老人让家属陪他缴费做检查时,大爷沉默了:“我没有人陪,三个女儿都在澳洲,工作忙,国外看病太贵,我在国内有医保。老伴去世的早,我一个人在国内生活”。益锐心里顿时一凉,颇不是滋味,走上前去说:“大爷,我陪您下楼缴费做检查吧”,大爷一把抓住她的胳膊,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,搀着老人缴费检查,直到凌晨2点多,那支粗糙的大手都没离开过她的胳膊。检查做完,将大爷送上车时,那只粗糙的大手才放开她的胳膊。看着老人远去的背影,益锐久久不能平静,那一刻她真正明白了“以病人为中心”这句话的真正意义。

凌晨
120急促的警铃声又一次响起,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4岁电击伤患者小易,呼吸心跳已经停止40分钟远超过复苏的黄金6分钟,生存率几乎为零。“快,入抢救室”一场与死神的搏斗拉开序幕……护士们收起了女子的娇弱,大步跨上病床,跪在患者身边徒手心肺复苏;1米8的年轻医生累的汗流浃背,经验丰富的科主任密切关注仪器数字每一丝变化..... 4小时无间断心肺复苏、5次电除颤、3路静脉通道、24支强心药、35支升压药、气管插管,呼吸机辅助呼吸、反复清理呼吸道……13名医护人员与死神搏斗,终于将小易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,像这样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在急诊科经常上演……


深夜
月明星稀,万籁俱寂,未曾熄灭的无影灯下,步履匆匆的长廊上,都留下了医护人员辛勤的汗水...


不信世间无异常,
一壶春雨济肝肠。
白衣胜似梅兰雪,
自有清风妙境藏。
窥一斑而知全豹
透过长安医务工作者24小时
可以看到
长安医疗卫生事业
一直在努力
一直在完善
~
未来
西安中医院南院区
常宁国际医学中心
质子医疗中心
相继建成
区妇幼保健院改造提升
长安区医疗资源将更加优质
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
看病将更便捷、更舒心
这座城
正散发着它特有的温度
……